他不是那种靠一次爆发刷存在的新星,从小组赛到淘汰赛,每一场都有交代。对约旦拿了11分,对新西兰顶了35分钟,砍下14分6篮板。哪怕面对最强的澳大利亚,也能在压力下打出9分4板1帽的数据。
6场比赛,他场均13分4.2篮板1.2助攻,命中率56.1%,三分命中率47.8%。亚洲杯里,这样的数据不多见,尤其对于一个首次身披国家队战袍的20岁球员。
他不是靠一招吃遍天下的类型,能突、能投,持球、自持、能拉开、能对抗,什么都来一点。偏偏中国男篮最缺的,就是这种能打4号位的多面手。
传统的4号位,要么靠身板,要么靠篮板,很少有像他这样,可以从挡拆后直接拔三分,也能持球钻进去搏身体。他的打法,美式,节奏快,反应快,手也快。
亚洲杯结束,他没等太久。该回学校了。上赛季他在NCAA出战33场,首发24场,场均6.2分3.3篮板,投篮命中率只有40.8%。这次表现,肯定会帮他在新赛季竞争中多拿一点主动权。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让很多人重新提起“中国男篮未来”这几个字的时候,眼里有光。
球迷在他社交媒体下留言,有人说:“挡拆后三分还准,防守也敢拼,这就是我们需要的4号位。”也有人写:“才20岁,等他练两年,不敢想能有多强。”
还有一句话,被点赞最多:“看他打球就一个字:爽!不犹豫不怯场,拿球就敢打,这种血性太提气了。”
王俊杰在接受采访时说,前几场没啥压力,节奏和强度都能跟得上。打到决赛碰上澳大利亚,才真正感觉到对抗的“另一种级别”。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也没什么夸张的表情。但能听出,他记住了那种防守压迫感。
他也许还不够完美,罚球不稳,经验也有限。但只要有球,他就敢打;只要上场,他就不躲。
亚洲杯的这段经历,对王俊杰来说,更像是一场提前到来的实习。他不是正式工,但比谁都拼。不是主力开始,却打成了全队最稳定的点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愿意为他刷屏。他不是靠噱头红的,是靠在场上一点一点打出来的。
这几周,评论区几乎被他刷爆。有人说他是中国男篮在“最灰的一段时间里,突然蹦出来的一束火”。也有人说,他打球像“NCAA留学生版的刘铮+胡明轩合体”。
都不一定准,但都是真心话。
球迷是不吝赞美的,尤其是对这种带着点狠劲、又肯跑又肯拼的年轻人。没人会在意他是不是临时工,是不是只打了一届亚洲杯。
只要他还在场上,还敢出手,还能打出那种带节奏的三分,就没人会忘了他。
现在他走了,队伍里少了一个能拉开空间、能持球攻坚、还能补防协防的小前锋。评论区也开始变得安静一点了。
不过他会回来,等NCAA这个赛季打完,等下一次国家队集训名单公布,那个熟悉的名字,应该还会在。
他自己也写了,“谁还想来碰碰这支队伍,打出这一代的血性。”
没人知道他下一页在哪,但这页,已经够精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