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帆乃香作为削球手,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削球打法在当今乒乓球运动中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性。 纵观乒乓球发展史,鲜有削球手能够问鼎世界冠军,这一现象得到了邓亚萍、张怡宁等顶尖运动员的普遍认同。
削球技术主要依赖旋转变化和落点控制,其进攻手段相对单一,在面对快攻型选手时往往陷入被动。
在横滨冠军赛中,孙颖莎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获胜,其中决胜局更是打出11-1的悬殊比分。
瑞典大满贯赛事中,王曼昱也以4-2的比分再次战胜桥本。 这些比赛表明,中国选手已经逐渐找到应对桥本削球打法的有效策略。
日本选手似乎更注重战术变化而非基本功训练,这从桥本自己的话语中可见一斑。 她曾承认,在印度比赛,没有空调,球台高度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外,王曼昱的发挥也非常稳定,失误很少。 她认为这显示了中国球员基本功的扎实。
中日乒乓球的竞争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体现在培养理念上。 日本选手往往更早进入国际赛场,14、15岁就开始参加成年组比赛。
比如张本美和15岁就进入日本主力层,而桥本27岁已被视为“老将”。
这种培养理念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运动员的职业道路上。 日本乒协似乎更看重年轻潜力股,愿意给青少年选手更多机会。
相比之下,桥本虽然近期成绩出色,但年龄已不占优势,这可能成为她落选世乒赛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桥本帆乃香对中国选手有11连胜的纪录,但仔细分析这些胜利的含金量十分重要。 这些胜利主要发生在WTT挑战赛等低级别赛事中,其对手多为中国队的年轻选手或非绝对主力。
当面对孙颖莎、王曼昱这样的顶尖选手时,桥本的表现并不理想。
在印度举行的亚洲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女团决赛中,日本队破例让桥本帆乃香打一单,但她还是输给了王曼昱。
从技术特点看,桥本的削球打法确实有一定的威胁性,旋转极强,削中反攻得分率飙至41%。
但她面对中国顶尖选手时,很难突破对方高质量的前三板和持续进攻。 中国选手逐渐适应了她的旋转变化后,她在多拍相持中往往陷入被动。
日本女乒目前呈现出人才济济的局面。 早田希娜、平野美宇、张本美和、伊藤美诚等选手构成了日本队的主力层。
就连木原美悠这样的选手,在日本队内也只能排在第五位,但她却能击败韩国队的二号种子申裕和二号主力田志希。
这种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从张本美和的崛起就可见一斑。 16岁的张本美和已经升至世界排名第六位,在蒙彼利埃冠军赛中虽然获得亚军,但积分已经跃升至3215分。
日本女乒的前四号主力实力不相上下,内部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格局迫使每位选手都必须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但也导致了一些优秀选手因为年龄或其他非技术因素难以获得大赛机会。 桥本帆乃香的处境正是这种竞争格局的一个缩影。
日本乒协的选择确实引人深思。 桥本帆乃香曾明确表示:“击败中国球员是每一位外协会球员的梦想”,但现实是,她可能连与中国主力交手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日本乒坛正在积极培养新生力量,2005年后出生的选手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张本美和、木原美悠等新锐正在崛起,而27岁的桥本帆乃香在这些新星面前已不年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